嘻游书画收藏
 
会员登录
登录
全部文章

【艺苑师友】蓝色海疆-徐生华海洋画主题创作作品欣赏

 二维码 210
作者:编辑部来源:卞树彬书画艺苑

   徐生华1962年生于黑龙江省鸡西市 ,1985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海洋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文化管理学会艺术研究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现居北京。

  曾多次应邀赴韩国、越南、香港、台湾等地举办画展、笔会、采风等文化交流活动。其作品十二次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画展并多次获奖,两次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书法展;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大型画展、联展、邀请展、提名展。曾应邀在全国二十余座大中城市举办个人画展。

  中央电视台、中央数字书画频道、山东省电视台、江苏省电视台、黑龙江省电视台及多家省市电视台均对徐生华的海洋画艺术做过专题采访和报道。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南海、钓鱼台国宾馆、韩国首尔现代美术馆、台湾台北市国父纪念馆、台湾奇美博物馆、黑龙江省美术馆、李可染艺术馆、厦门美术馆及国内多家画廊、国内外收藏家收藏。

  出版有《徐生华海洋画集》10余部。


山海天地写自我

——于志学

  作为一个画家,最难能可贵的就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谁也不能否认在当代艺术中,“创造”一词本身的作用与意义。随着新的艺术思潮和观念的不断涌入和更新,人们越来越关注艺术中的创造因素,而且已被公认为是判断艺术高低的最重要标准。这一艺术主张的鲜明性,无疑对推动艺术一浪高过一浪地向前发展有着积极的重要意义。从徐生华的作品中,我们又一次深刻感受到创造性劳动在绘画上的体现。

   不能否认地域环境对画家影响的巨大,生长在威海海边的画家徐生华得天独厚受益于大海对人胸襟的造化。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高山大海的外师造化,经过他多年潜心孤意地探寻摸索,铸造了他特有的艺术家性格、气质和胸怀。中国画是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有丰富的传统理论与笔墨技法,继承传统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但仅仅陶醉于传统的笔墨而津津乐道,即使是技法再纯熟,笔墨再精到,也不过是匠人而已。徐生华深谙此理,他牢牢把握住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大师和杰出者之间的空隙处寻找自己创造的生长点。在中国画的创新上走出了自已可喜的一步。

   徐生华的山水画创作题材主要集中表现浩瀚无垠的大海,他是在自己选定的目标下融入自己的风格,产生自己的个性。在他的笔下,无论是沿海的松涛渔船,还是金秋渔家,无论是沧海旭日,还是海鸥奏呜曲,无论是洪涛大浪,波涌潮起,还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他都是通过自己对大海、天地的独特感受和想象,“物与神会”、“缘物寄情”,创造出中国画的新的形式、新的情趣和新的意境。历代中国画表现大海的优秀作品流传至今廖廖无几,传统技法上表现水的方法有很多缺憾,除南宋著名画家马远的“水”图以外,可以说没有更多的画法能够借鉴。徐生华的作品明显受到马远“马一角”构图的影响,他巧妙地运用中国画“以人观小”和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但又没有完全拘于传统尤其是马远作品的局限,在古人的基础上开拓出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他没有照搬传统马远画面的一角山石笔锋峭立、险峻而缺乏博大的样式,增加了作品的厚度和雄浑博大的气势,体现一种巍峨壮观、汹涌澎湃的感觉,使海浪的景致产生出一种令人震撼的气势。同时又因他接受了严格的绘画训练,接受了西画素描、色彩的影响,将中国画的笔墨与师自然造化的写生印象结合起来,把沿海自然景观,春夏秋冬各个时空变化以及沿海风土人情、沧海新貌等,慨括而又具体地浓缩起来,尤其是山石与大海的画法,冲破前人的程式,以中锋勾勒,再以侧锋反复皴擦,形成了自己的语言符号,在表现海的绘画语言上突出了自己的特性,为中国画增加了新的因素。

   徐生华的艺术探索路程,展示了新时代画家求创造、求发展、求突破的宝贵品质,他的成功再次证明生活对创作、创新的重要。愿他今后的艺术之旅,继续保持自己的艺术特质,用天地精神舒写自我。

文章分类: 展赛信息
15326145185
biansbq@qq.com
编辑部:卞导  雪涛
扫码关注网站
首页   关于我们   艺术资讯   书画收藏   书画名家
————————————————————